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风采 正文

溯源丝路华裳&寻迹云滇灵韵 - 2023 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采风研学纪实

作者:时间:2025-09-26点击数:

 

甘青线

 2023 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前往甘肃、青海开展了为期 9 天的研学活动。此次行程覆盖了甘肃省博物馆、热贡艺术博物馆、青海湖、茶卡盐湖、莫高窟、榆林窟、嘉峪关、张掖丹霞等多个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学生们通过对丝路文物、壁画艺术、民族服饰以及地貌色彩进行实地考察,深入领会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研学过程展示

敦煌莫高窟——解码千年丝路的纹饰与色彩

在敦煌莫高窟的研学过程中,师生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壁画与彩塑艺术展开了现场调研。重点考察了从北朝至元代不同时期的壁画人物衣饰,涵盖天衣、璎珞、帛带及世俗人物服饰的形制结构、色彩配置与纹样演变。通过专业讲解和实物观测,学生深入分析了矿物颜料的使用及其历久弥新的显色机制,理解了织物表现的传统审美范式,并借助数字展示中心与实体洞窟的对比参观,建立起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纺织图案、服饰风格方面交流与融合的宏观认知。



图片





图片

本次研学的核心收获在于,同学们得以从服饰史与设计学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敦煌艺术,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一手图像资料与造型元素,更深刻体会到艺术与信仰、技术与材料在历史语境中的互动关系。敦煌壁画中跨越千年的服饰文化,为其现代设计提供了深厚的灵感源泉与文化参照系,尤其是在色彩系统、纹样叙事与跨文化转译方面带来诸多启示。同学们意识到,传统并非静止的符号,而是一种可被再阐释、再创造的活态资源,这为将来的创作注入更具深度与文化责任感的设计思维。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海省博物馆——解读高原民族服饰的文化史诗

在青海省博物馆的研学实践中,专业师生考察了该馆所展示的青藏高原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服饰遗存。作为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其陈列涵盖了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六大世居民族的服饰实物、纺织工具与传统工艺。学生通过实物观摩、图文解读与现场讲解,重点分析了不同民族在服饰形制、纹样象征、色彩运用与材质工艺方面的特征,深入理解高寒地域环境下服饰的功能性与文化表达之间的关联,尤其对民族服饰在身份标识、节庆礼仪与日常生活中的多元角色建立了系统认知。



图片




 本次研学使同学们跳出课堂局限,进入跨文化、跨历史的实物现场,从一件件藏袍、蒙古族头饰、土族织锦等具体物件中,感知到服饰作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所承载的族群记忆与地域智慧。同学们不仅得以将设计理论与实物材料相对照,更在多民族文化的对比中激发设计灵感与批判思维。更加意识到,民族服饰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生态适应、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产物。

图片




青海热贡艺术博物馆—把课堂搬到唐卡的信仰里

在海拔2500米的青海热贡艺术博物馆,同学们深入探访了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的唐卡艺术。唐卡作为一种以麻布或棉布为底、采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的卷轴绘画,其制作过程严谨而充满仪轨性,从打格构图到敷色勾勒,直至最后开眼点睛,皆需经过严格训练。所使用的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雌黄等,均源自矿物研磨,色彩饱和、历久弥新,辅以植物染料调和过渡,构成一幅幅庄严生动、意义深远的宗教图像。其内容涵盖佛教神祇、宗教叙事、医药图谱等,不仅是藏传佛教修行与观想的重要载体,更因便于携带而被誉为“移动的寺庙”。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藏族文化中艺术与信仰的高度融合。

图片


图片

此次研学更是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同学们在热贡画院临摹室内,亲眼见证画师以毫米级的精度打格绘稿,一笔一画皆不容有失,感受到唐卡艺术背后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坚守。他们从矿物颜料的自然属性与绘画技艺的传承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脉络—艺术创作不仅关乎个人审美,更需承载国家底色、民族本色与时代亮色。一幅唐卡往往凝聚画师数年心血,其持久鲜亮的色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谨与虔诚。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同学们于色彩与信仰之间,理解文化传承的重量与温度。

图片


图片




云南线

 2023 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前往云南开展了为期 9 天的研学活动,深入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地区。师生们走访了东巴文化博物馆、大理白族文化展厅、云南民族博物馆,对纳西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服饰与纺织技艺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亲身参与了白沙刺绣、周城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此外,还对玉龙雪山、洱海、虎跳峡等自然景观进行了考察,从中汲取色彩与形态方面的灵感。


研学过程展示

沙溪古镇——白沙刺绣与东巴文研习

在沙溪古镇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院落里,同学们聆听了纳西族老师对白沙刺绣的深情讲解。非遗老师不仅展示了白沙刺绣的精湛技法,更阐述了刺绣纹样与纳西族东巴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后,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独特的动手实践: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绣于布帛之上。从“太阳”到“山水”,从“爱”到“守护”,每一个字符的绣制都是一次与纳西先民哲学和宇宙观的对话,过程静谧而充满探索的乐趣。


图片


图片

 这次研习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一种刺绣技艺,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语言。通过亲手绣制东巴文,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更读懂了纹样背后蕴含的纳西族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美好生活的祈愿。这种从“观看”到“动手”的转变,极为同学们的设计思维打开了全新维度:如何将这种充满叙事性和符号感的古老文字,转化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核心视觉元素,让服饰成为讲述故事、传递文化的载体,这是未来创作中极具价值的灵感宝藏。

图片









白族周城—扎染工艺深度体


在中国白族扎染之乡——周城,同学们完整体验了扎染的全过程。在工坊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进行“捆扎”实践,通过揉捏、折叠、缠绕、夹扎等方式,用双手赋予白布以预期的肌理与图案。随后,大家围在染缸旁,学习如何将捆扎好的布胚浸入板蓝根制成的靛蓝染液中反复浸染,观察布料在空气中氧化,由绿渐蓝的神奇过程。最后拆开绳索,看着蓝白相间、图案各异的作品在自己手中完美呈现,每一幅冰裂纹理都是自然与人工合作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

图片


图片

 周城之行让师生透彻理解了“匠心”与“天工”的结合。扎染的确定性在于“扎”的精心设计,不确定性在于“染”的自然交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幅布,更是对手工价值的深刻认知。这个过程使大家意识到,设计的魅力在于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无限可能。这启发了同学们未来在面料设计与再造中,可以大胆融合这种传统工艺,探索如何将扎染的质朴、自然与现代设计的简约、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手工温度又有当代美学的服装作品。

图片


图片



云南民族博物馆—探秘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基因库

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同学们参观了云南最大的民族服饰展厅,了解西南民族服饰及民俗文化,学习民族服饰研究方法。在浩瀚的服饰展厅,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民族文化溯源。从彝族的银泡绣衣到傣族的清凉简裙,从苗族的华丽盛装到藏族的毛呢藏袍,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精华尽收眼底。同学们不仅仔细观察了各类传统服饰的形制、色彩与精美配饰,更驻足于古老的织机、绚丽的织锦和繁复的银饰前,深入了解从纺线、织布到刺绣、镶缀的完整工艺链条,构建起对整个云南民族服饰体系的宏观认知。

图片


图片

 博物馆参观将前两站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知。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无比庞大的“民族服饰基因库”,让同学们在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白族扎染、纳西刺绣在整个云南民族艺术中的定位与特色。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直接的设计灵感源泉,其庞大的造型、色彩、图案与工艺信息,为未来的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此行坚定了文化自信,明白真正的创新源于深厚的传统,作为中国设计师,必须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瑰宝,设计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东方魅力。

图片

图片






《服装设计采风》课程研学

意义与收获

     此次研学活动让23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师生跨越了课堂的界限,深入甘青及云南的多民族地区,系统性地完成了从文化遗产解读到非遗工艺实践的多维度学习。同学们通过对敦煌艺术纹饰、高原民族服饰以及热贡唐卡的实地考察,深刻理解了服饰作为文化符号和历史载体的内涵;在云南沙溪、周城等地的工艺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刺绣、扎染等传统技法的精髓及其文化背景。此次研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一手图像与实物资料,更有效提升了同学们在跨文化比较、传统转译与创新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为其未来的设计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美学基础。




文字|罗龙林 许靖雯

图片|廖煜容 胡建芬

编辑|陈梓遥

审校|陈可

初审|罗龙林 张暖瑾

复审|邵诗茹

终审|李海峰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