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风采 正文

湾区青年探全运!新华播音学子的醒神湾区奇遇记

作者:时间:2025-10-29点击数:

  在喜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之际,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湾区青年探全运》国际传播融媒体项目传来喜讯。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子创作的纪录短片《醒神湾区》从多部高校传播作品中脱颖而出,上线人民日报视界视频客户端、粤听、华人头条等传播平台。作品上线首日,粤听APP浏览量已破万。


这部由四位粤语播音专业的同室挚友——罗雪菲、张恩瑜、曾嘉颖和杨昕历时五个月精心打磨的作品,带领观众走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寻之旅。她们深入澳门柿山结义堂,用镜头记录下醒狮这项传统体育项目首次纳入全运会群众赛事的历史性时刻。作品以"醒神"为魂,既捕捉了粤语文化中特有的精神气质,又展现了传统醒狮在现代体育舞台上的焕新之路。


图片


紧扣时代脉搏,诠释醒狮新声

《醒神湾区》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作品题眼“醒神”二字既精准捕捉了粤语文化中神清气爽、意气风发的精神特质,又巧妙呼应了十五运首设舞狮项目的时代机遇。影片通过记录柿山结义堂长期坚持免费教学、推动醒狮从传统技艺向全民体育文化转型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体育融入生活、促进健康的“全民全运”核心理念。该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录,更是以醒狮为媒介,唤起大湾区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积极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跨界协同合作,展现青年传播力量

创作团队由2023级粤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子罗雪菲、张恩瑜、曾嘉颖及杨昕组成,四名室友在创作中展现了卓越的跨地域执行与跨文化传播能力。在五个月的创作周期中,她们多次往返粤澳两地,克服异地拍摄的挑战,精准调度资源,在柿山结义堂与广州社区之间架起了无形的文化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特别邀请中国香港青年、就读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梁念祖加入摄制团队,进一步丰富了创作视角。在创作中,他们有意识地运用具有国际感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使作品既饱含湾区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活力的传播潜力。


专业实践赋能,培育应用型传播人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团队取得的成果,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播音专业教师杨继红给予了高度评价:“《醒神湾区》的成功,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同学们在真实项目中展现了三个核心能力的提升:首先是传播敏感度,能敏锐捕捉‘醒狮入全运’这一兼具地域特色与国家战略的优质选题;其次是跨地域实操能力,从前期协调到现场拍摄,展现了超出课堂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环境适应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她们深入社区,以共情姿态确保了故事的深度与真实。”

“我们始终坚信,唯有让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国家战略高地上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培养出既精通专业表达、又深谙跨文化传播,既立足本土文化、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影片指导教师陈晖补充道。

 《醒神湾区》的出圈,不仅展现了播音学子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风貌。立足新时代传播格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继续乘时代东风,引导学子深入湾区热土,聚焦国家战略,在真实传播场景中锤炼专业本领。通过培育更多既立足本土文化、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传媒人才,用声音与镜头记录湾区脉动,以青春与智慧传播中国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与国际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后记——创作心得

从“记录者”到“体验者”,是这次旅程最大的转变。 作为播音专业的学生,我们最初的任务是“讲述”。但当我们真正站上训练场,尝试举起狮头,才切身感受到这项运动对体能、协调和意志力的严苛要求。五个月的创作周期,我们一次次往返于粤澳两地,不仅是在打磨镜头语言,更是在深度体验中,重新理解“全民运动”的真谛。

为了让作品的精神更清晰的表达给观众,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反复推敲叙事节奏,后期剪辑时,我们刻意保留了大量现场原声,希望观众能与我们一样,被那充满生命力的鼓点直接击中。

这次“探全运”的旅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十五运的精神内核早已植根于湾区丰富的民间体育土壤中。很荣幸,作为湾区青年,我们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澳门舞狮所承载的“醒神”精神被更多人看见。这趟旅程已然结束,但它为我们点亮的、关于文化传承与青年责任的思考,将永远鼓舞我们前行。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声音和镜头,去发现、记录、传播更多湾区的动人故事。



编辑丨彭丹

文字|陈晖

审校|陈可 张暖瑾

初审丨陈晖

复审丨李海峰

终审丨杨继红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版权所有